“電視劇的意義: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性: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。
對觀眾的價值觀造成一定的影響,進一步影響觀眾的行為。
展示一種不同的人生。當看到別人的生活經歷,也許自己會有所感悟,受到啟發?!?/p>
01
—
何為 “販賣焦慮” ?
近日,《親愛的小孩》正在熱映中。
該劇一經播出,引發熱議。
我本來對于這種題材的電視劇不是很感興趣,但是網上的激烈討論卻讓我對這部劇產生了興趣。
主要想聊聊關于
“販賣焦慮”
的問題。
1.《親愛的小孩》色調沒有選用明亮的打光和濾鏡,色調偏暗,給人一種比較壓抑的感覺。
——這叫做“販賣焦慮”嗎?
個人認為這只是出于劇情需要以及場景渲染所做的一種特殊“濾鏡”。
2.劇情放大矛盾,過于戲劇化。
——這叫做“販賣焦慮”嗎?
如果編劇導演是刻意想要放大矛盾,有幾個點完全可以做得再極致一點。
1、娘家人在不斷爆發的爭吵中,不會義無反顧、毫無動搖地站在女兒身邊,最大的可能是和稀泥。
2、沒有一直愛慕的男二,離婚之后女主的生活異常艱難,男二避之不及。
3、婆婆的形象完全可以更“惡”一點。
婚姻生活中,有的家庭是一地雞毛,也有的家庭是歡聲笑語。
有的家庭一直生活在云端,有的家庭就是一塊磨刀石,不斷磨合,最后可能血肉模糊。
對于《親愛的小孩》所體現出的真實感,在云端中的家庭可能無法理解,但是不能否認的是,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家庭了,甚至該劇所展現的家庭矛盾只是冰山一角。
身在云端,也不能忽視人間疾苦,不是嗎?
02
—
謹防“愛情”占據電視劇主流市場
《親愛的小孩》從開播到現在引發不同人群之間的熱議,再度證明了:觀眾喜聞樂見的現實題材劇,不是唉聲嘆氣自怨自艾,更非一葉障目空談造夢,而是追隨劇中人成長的腳步,勇于直面現實的困頓,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尋找解決之法。追求美好生活不意味著熒屏中就只能允許和樂美滿的一類家庭出現,對女性的關照更不代表著就要樹立十全十美的女性形象,適時打破濾鏡,直面艱辛、不易乃至切膚之痛,方能珍惜當下美好,才有動力奔向更好的未來?,F實生活五光十色,現實題材更應百態多姿。
文藝作品是現實生活的鏡像和提純,創作意在真實、真誠,更應勇于打碎“濾鏡”,直面現實癥候,予以溫情關切。
對于現實題材劇集來說,洞察癥結不等于販賣焦慮,溫情治愈更不意味著憑空造夢。
四川觀察(學習強國)
《親愛的小孩》不是在販賣焦慮。
如果說,所有的作品都在稱贊美好,所有的劇情都是瑪麗蘇,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“愛情”的美好,那恐怕就是21世紀的《美麗新世界》了。
這個時代,太多沉迷在瑪麗蘇愛情、受到言情小說荼毒的女孩對于婚姻的了解太匱乏了。
很多女孩,被抖音等短視頻中營銷的“快餐愛情”所洗腦,認為“你給我吃草莓尖尖才是愛我”“你給我買LV、愛馬仕才是在乎”……
很多女孩,受到錯誤的愛情觀的腐蝕,試探、測驗、查崗……男朋友通過說明他是“海王”,經驗豐富;男朋友不通過說明他不是真正的愛你……
很多女孩,抱著甜甜的幻想,等待著白馬王子的到來,愛情成了生活唯一的目標。自我的價值寄予在愛情上,“高學歷”“女博士”最后也好像只是為了更好的“門當戶對”。
多么可悲!
更可悲的是現在的電視劇也好,電影也好,沒有“愛情線”,就很難爆火。
“愛情”成了流量密碼。
目前對于“愛情”的營銷究竟是出于何種目的?
是為展現感情的美好?
還是為把獨立女性拽回到“嬌妻”人設?
在這種時候,《親愛的小孩》破勢而出,展現婚姻生活最真實、最慘烈的一面時,究竟是動了誰的蛋糕?
當人日帶頭評價這部劇是在“販賣焦慮”時,
正如網友所說——這才是真正的焦慮。
一部電視劇的意義絕不僅限于娛樂放松,《親愛的小孩》在藝術層面上完成了其使命,從選角來說,各位演員乃至客串都演技在線;從劇情來說,該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。
其實我最想對那些說“販賣焦慮”的人說一些話:
不要因為在云端,不要因為自己過得很幸福很美滿,就覺得這個世界只有合沒有離、只有歡沒有悲。有太多的人,正是因為身處泥沼卻又無法無力發聲,才會有類似《親愛的小孩》作品的吶喊,你們需要做的不是否認,不是炫耀,是體味。
人間百態,酸甜苦辣。
不求感同身受,只望理解包容。
(我想可能也是因為演員的出色表演,讓很多人真切地體會到了生活的一地雞毛,生活的無奈和灰暗,因此覺得壓抑。)
關鍵詞: 美麗新世界

